作為一名日本職棒的球迷,球季期間在日本旅行,把跟棒球有關的地方列入景點是指定動作。六月到訪東京及名古屋期間,就去了東京的野球殿堂博物館(下稱博物館)。
博物館在東京巨蛋的範圍,不算很大,只佔一個樓層,入口也只有一個同時用作詢問處的售票櫃位,還有擺放紀念品的櫃。適逢參觀當日是明星賽球迷投票 期,入場門票還附有一張投票表格及宣傳的文件夾。作為中日球迷,所投的當然全是中日球員。另外,特別一提,可以拍照,但不能作商業用途。
下樓梯後就是博物館入口,迎面而來的鈴木一朗完成日美通算4000安打的紀念展覽,除了剪報,還有他的球衣、球具。
鈴木一朗展覽的旁邊展出去年日本大賽的資料,包括記錄對戰雙方:巨人及東北樂天的先發球員名單、打席成績等資料的比賽官方紀錄及冠軍獎盃。雖然是複製品。
博物館的參觀次序是由左至右(從樓梯計算),所以首先進入職業棒球的展區。進入展區就有十二球隊本年的球衣,也有各隊中數名球員提供的球具。每支球隊按所屬聯盟分作左右兩邊,以展櫃上的球隊旗作識別。
接着就是歷史區。作為亞洲第一個設立職業棒球的國家,由1934年開始,賽制、球隊數目不斷改變,再加上明星賽的出現、轉播服務的流行,日本職棒慢 慢變成亞洲最高水平的賽事,也是日本著名的運動之一。這80年悠久的歷史中出過不少偉大的球員。這個區域就是紀念他們的功績。這區域中最吸引遊客的是位於 中央的一眾名宿的球衣及有其簽名的紀念球具,包括打出756支全壘打、1960年代巨人ON炮之一的O—王貞治、以939次盜壘成為世界紀錄、來自阪急的 福本豐、連續出場次數達2215次的廣島名宿衣笠祥雄。此外還有巨人的強打者川上哲治、一代阪神先生藤村富美男用過的球棒。
(當年王貞治先生的巨人隊球衣)
(一個又一個全壘打球,意味一個偉大記錄的誕生)
看着這些展品,遙想當年他們就是利用它們、在球迷面前創下一個又一個前無古人的紀錄、寫下一次又一次不朽的事蹟。就是今日它們的主人已不再跟它們在球場上共同作戰,球具上的痕跡仍然驕傲地向遊客、球迷訴說當年的威風。
在球衣的旁邊介紹日本職棒聯盟在草創時期的資料,包括影片、舊照片、獎盃,還有海報。最特別的是1936年阪神的宣傳海報,及第一屆明星賽勝出隊伍的紀念獎盃。
離開日本職棒的歷史區後,就進入另一展區。
日本在19世紀明治時期大力向西方學習,甚至一度提出要以西方的羅馬字去取代日語的假名及漢字,作為西方文化之一的棒球當然是其中一個目標。在美國 留學的日本留學生及在日本當教師的美籍人士把棒球從太平洋的一邊海岸帶往另一邊。自此,棒球就在日本落地生根。日本不少大學組成棒球隊,不但各自對戰,更 前往棒球的發源地作賽。日美之間的棒球交流使日本棒球有長足發展,也就是這展區的主題。美國多次派隊前往日本進行對抗賽,每次也能惹注目—事實上,日本職 棒是在1930年代美日棒球對抗賽的熱潮衍生而成的。
再向前走,有一個影片觀賞室,播放着重要賽事如明星賽,日本大賽的經典片段。過了觀賞室,日本的棒球歷史就由國內走出去。棒球運動一直發展,國與國 之間時有對戰,但未有一項大型的國際性賽事,直至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東道主美國把此運動加入比賽項目,吸引不少國家參加,直至2008年的北京奧運 會。日本在歷屆奧運的棒球項目皆派隊參賽,不少在職棒作賽的選手也參加過。
另一方面,美國在2006年舉辦世界棒球經典賽(WBC),參賽球隊的球員水準、以至傳媒的關注程度比原來的世界盃更高。日本在首兩屆(06、09 年)能奪標而回,但13年的第三屆在四強鎩羽而歸。這區域有參加歷屆WBC的日本隊球員名單及球衣。個人最喜歡09年的設計,除了球衣上日本的字體很動感 外,多少跟那屆是第一次看WBC有關係。
(2013年的WBC可算是日本球迷失落的一屆,旁邊是新設計的日本代表隊球衣)
博物館的最後一個展覽部分是野球殿堂。那裡有為所有獲位列殿堂球員所造的頭像。此外到訪時正值八、九十年代的著名球星秋山幸二、佐佐木主浩及野茂英 雄獲加入野球殿堂,博物館特別設立一隅,用作簡介此事。此外,由於到埗時正值明星賽的宣傳期,那裡也有由80年代起的明星賽官方刊物。
離開展覽部分後就是全館唯一的互動遊戲區。那是類似一般市面上的打擊練習機,有一個顯示真實日職投手、包括已在美國的達比修有投球片段的屏幕,玩者 就要站在打擊區上準備擊出由虛擬投手所投的球。但分別在於這機沒有球射出,擊中與否全視乎本壘板上的感應器判斷,試玩時慶幸能擊出安打。由於筆者在這裡玩 時沒有拍照,請各位到以下網址參考:
http://www.baseball-museum.or.jp/showcase/permanent/eventhall01.html
博物館就是由這幾個部分組成,不算大,但可以消磨一個下午。對一個棒球迷,門票價格可以說物有所值。